近期,军迷圈内关于空战和无人机的讨论愈发热烈。引发这一波讨论的,是印巴57空战事件中,歼-10CE战斗机作为空空导弹发射平台的表现。整个空战过程中,歼-10CE的空空导弹引导完全依赖预警机,几乎没有展现出机动性,而是全程通过外部引导来完成打击任务。这样的情况,让很多军迷对现代空战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。
如今,空战越来越多依赖超视距作战,远程空空导弹成为主流,机动性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并不那么重要。毕竟,空空导弹的射程和速度远超任何战斗机,哪怕是最为敏捷的战机,在面对精确制导的远程导弹时,机动性也无济于事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讨论集中在无人机的应用上。无人机携带远程空空导弹,加上预警机或其他远程探测手段的支持,似乎能够决定一场空战的胜负。未来,或许不需要复杂的战斗机,单纯依靠无人机群体作战,就能够完成大部分空战任务。
其实,这种思维并非全新。早在十多年前,军事界就已经展开过类似的探讨与尝试。例如,远程空空导弹的使用,在局部冲突中早有表现。AIM-120(类似霹雳15)的出现,就曾尝试与B-1B轰炸机结合,试图将轰炸机转变为既能执行轰炸任务,又能进行空空导弹打击的“武库机”。这种思路无疑是前瞻性的,虽然技术不成熟,但却展现了战斗理念的进步。再往前推,像2001年“死神”无人机在阿富汗的应用,便是无人机首次进入现代战争的一个标志。甚至一些巡飞弹,如哈比,也曾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功压制敌方雷达,限制了敌方的反应能力。
展开剩余60%从这些历史来看,今天军迷所讨论的“无人机群”构思,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创新。远程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,如AIM-7麻雀空空导弹,早在越南战争期间就已投入使用,而无人机的概念,追溯至60多年前的越南战争也并非没有依据。如今,军迷们想象的无人机集群作战,像黄蜂一样成群结队地在空中编排阵形,执行复杂任务,这种设想虽然充满了科幻色彩,但现阶段无人机的技术还远未达到自主作战的水平。当前的无人机更多是充当“辅助”角色,适合执行高风险的任务,但并不适合复杂战场条件下的自主作战。
因此,尽管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进展,但仍处于初级阶段。无人机适合承担一些低风险、高效能的任务,例如侦察、监视、打击固定目标等,但在复杂战场环境中,它们依然需要人类的指挥与决策。在未来20年里,无人机将更多扮演辅战角色,充当有人机的“弹夹”或“油箱”,为战斗机提供支持。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“脑”,依然是人的指挥与决策能力。
随着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日益普及,特别是那些携带远程空空导弹的无人机,可能成为空战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。而且,在空战中,机动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。无人机和有人机虽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,但它们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机动能力,才能更快地寻找发射窗口并规避敌方的攻击。就像步枪射程虽然变得更远,但射击精度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依然不可忽视,战场上快速出枪和精准瞄准仍然至关重要。
至于轰炸机和运输机等体积庞大、机动性差的飞机,尽管携带大量空空导弹的设想很具创意,但在现实战场上却存在巨大的局限性。假如一架所谓的“空中武库机”能够携带60枚霹雳15空空导弹,进行200公里外的打击,这样的设想听起来无疑很吸引人,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诸多挑战。尤其是在现代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的威胁下,这样的“大型目标”将极易成为攻击的重点。为了确保武库机能够携带大量导弹,其所携带的空空导弹往往不会是最重、射程最远的导弹,这无疑让其在战场上变得更加脆弱。
因此,虽然无人机携带空空导弹充当“弹夹”的思路非常有可能在未来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,但将轰炸机和运输机等重型机型变身为空中武库机的想法,仍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。未来,更适合担任“武库机”的空中平台,应该是那些具备较高机动性和综合能力的飞机,能够携带大量反导导弹的多功能平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-杠杆炒股-怎么开通股票杠杆交易-配资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